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5年第19期
编号:10832164
某企业低空全景相机研制保障条件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年第19期
     【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低空全景相机研制保障条件项目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进行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为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为建设项目审批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类比调查法进行评价,并与检查表法和定量分级法相结合。结果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汽油、乙醚、苯、二甲苯、甲苯、丙酮、粉尘有砂轮尘、金属尘、其他粉尘、噪声等。结论 该项目属严重职业病危害项目,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关键词】 低空全景相机研制保障;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为了分析低空全景相机研制条件项目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进行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笔者采用类比调查法进行评价,并与检查表法和定量分级法相结合,现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范围、内容

    1.1.1 评价范围 本次评价范围包括机加厂房、装配工房、光学厂房、环境实验工房4个生产车间。

    1.1.2 评价内容 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物卫生学要求、卫生工程技术防护设施、职业病危害程度评价、应急救援措施评价、辅助用室基本卫生要求、职业卫生管理。

    1.2 评价方法 采用类比调查法进行评价,并与检查表法和定量分析法相结合。

    2 职业卫生学调查

    2.1 建设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高新型号武器装备科研保障条件建设项目,与产品批量生产能力的技术改造项目不同。主要目标是在充分利用和挖掘该企业现有技术基础条件和手段前提下,补充和完善该项目的研制条件,解决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以保证研制周期。重点是解决研制产品的总体设计分析、零部件的精密加工、整机装配调试、检验测试等研制手段和不足,以及动力后方瓶颈环节。

    2.2 主要生产工艺

    2.2.1 金属零件 毛坯(下料)→去应力(调制)→机加→检验→返修→检验→入库

    2.2.2 光学零件 毛坯(下料)→粗磨→精磨→抛光→检验→定中心磨边→镀膜→入库

    2.2.3 表面精饰

    零件清洗—打磨→电镀(铬、铜、镍)→抛光→检验→入库

    磷化→检验→入库

    铝氧化→检验→入库

    打磨→喷漆→烘干→检验→入库

    2.2.4 装调

    零件机械部件装配→调试→检验镜筒精加工、光学装配→调试→检测电器件部件装配调试→检验

    整机总体装配→调试→检测→性能检测→环境实验→检验→军检→入库

    3 结果与分析

    3.1 建筑卫生学预评价 本项目为改造项目,不存在选址问题。

    3.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3.2.1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重点评价因子筛选及来源 根据生产工艺分析,分析该企业提供的产品及原辅料成分,结合各组分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参照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公布的毒物种类,可知该项目在投入生产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汽油、乙醚、苯、二甲苯、甲苯、丙酮、粉尘有砂轮尘、金属尘,其他粉尘、噪声等。

    3.2.2 部分评价因子清单及产生途径 见表1。

    表1 部分评价因子清单及产生途径 略

    3.3 职业病危害程度评价

    3.3.1 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评价 (1)金属尘、其他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10%,为一般性职业病危害因素。(2)砂轮尘:其游离二氧化硅含量>10%,为严重职业危害因素。

    3.3.2 毒物危害评价 (1)主要毒物的种类:汽油、乙醚、苯、二甲苯、甲苯、丙酮等。(2)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见表2。

    表2 毒物危害程度分级结果 略

    3.4 职业病防护措施预评价

    3.4.1 防尘设施评价 比对数据显示:粉尘的浓度为<0.1~3.5mg/m3,为使生产阶段各项职业病防护措施具有较好的效果,该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粉尘防护原则,采取综合防护措施,加大在职业病防护措施上的资金投入,并将各项职业病防护措施设计体现在施工过程中,可使生产阶段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取得较好效果。在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无新设置的除尘设备,应根据有关设计手册,选择适当的排气罩、管路、动力设备与空气净化设备。

    3.4.2 防毒设施评价 比对数据显示各种毒物浓度为:丙酮22~174mg/m3,汽油<0.3~44mg/m3,乙醚30~122mg/m3,苯系物浓度远远低于国家卫生标准。原有的通风在运行正常的状态下可起到防护的效果,在本次改造中注意维护原有的防护设备,不得减弱其防护作用;新引进的设备中霉菌试验箱应全套引进其原有的防护设备,以保障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3.4.3 防噪声设施评价 比对数据显示噪声强度为78.9~91.4dB(A),该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提到对噪声较高的设备采用隔音罩或隔音室等。在该建设项目中,该项目装配分厂、机加分厂、三坐标测量仪操作室等岗位会存在噪声的危害,个别岗位噪声超标,因此,进行初步设计时,首先应合理配置噪声源,尽量将高噪声的设备和低噪声的设备分开,生活模块和动力模块分开。其次应对产生噪声的设备进行隔声、消声处理,工艺允许的情况下在鼓风机、电机及各类泵等设备外安装隔声罩,或在机器座下安装弹性构件,如弹性减振器或橡皮、沥青毡、玻璃纤维毡等。对不能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以下的作业场所,应设计隔声操作室。对工人进行有效的个体防护,为工人配备隔声效果好的耳塞、耳罩等。按规定为工人进行就业前和定期职业性健康体检,保证休息室和宿舍的噪声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以下,使工人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采取以上综合控制措施后,可有效降低新建项目生产阶段噪声对工人的危害。

    3.5 职业卫生管理 该项目依托原厂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及制度制定,职业卫生管理按原厂执行。

    3.6 应急救援措施预评价 在可行性报告中提到:在人员有可能接触到有害物质而引起烧伤、刺激或伤害皮肤的区域内,装有安全淋浴器,以保证人身安全。新建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应对应急撤离通道、泄险区和紧急救援站进行专门设计,在生产阶段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在有毒作业场所设置警示标识,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生产阶段如采取了以上措施,应能满足有害气体泄漏时的应急救援的需要。

    3.7 辅助用室

    3.7.1 本项目各装置卫生特征分级 根据卫生特征分级标准[1],本项目各车间卫生特征分级结果见表3。

    表3 各车间卫生特征分级结果 略

    3.7.2 辅助用室设置情况 应按以上车间卫生特征分级结果,按有关规定设计施工。

     4 结论

    该项目属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选址和总平面布置较为合理,基本符合卫生学要求。就该项目本身而言,通过多方面综合分析,只要在初步设计和施工阶段能够加大对职业卫生的资金投入,将各种职业病防护设施真正落实到设计、施工中,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控制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以内,在投产后加强职业卫生管理,本项目生产阶段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该项目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作者单位: 134003 吉林通化,通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卫生防疫站

    (编辑:宋 冰), 百拇医药(张竹清 韩凤娟 崔连芝)